食譜首頁 國外食譜 便當食譜 飲食養性 特色食譜 做菜技巧 烹飪知識 飲食文化 美容瘦身
各地食譜 煲湯羹粥 夏日美食 食色男女 營養飲食 伊人美食 廚房秘笈 調理食譜 飲食禮儀
人群食譜 飲料甜品 火鍋配方 素食食譜 中華菜系 家常食譜 特色小吃 飲食健康 成人聊天
  • 欄目分類 ≥
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>飲食文化> 文章:

文化菜中華食藝一絕各地飲食

世界上只有中國有文人菜,這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現象。中國人把飲食烹飪當作一種藝術,而中國的文人,又對文學藝術有廣泛的興趣愛好。有些文人難免自覺不自覺地涉足飲食烹飪這個藝術領域。另外,中國文人的那種傳統士大夫趣味、那種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,也使一些文人把下廚做菜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方式,當作一種積極的休息。

宋代是士大夫數量猛增和意識轉變的時代。他們關注的是內心世界的諧調,因此精力往往專注於生活的細枝末節,以此寄寓其政治態度和人生理想。飲食成為他們的熱門話題。如饕餮本為人所不齒的不才之子,而蘇軾卻以之自居,並在《老饕賦》中宣稱:「蓋聚物之夭美,以養吾之老饕。…老饕」遂成為追逐飲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稱。

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寫有《士大夫食時五觀》,把士大夫對飲食生活的理解系統化。所謂「五觀」是指:「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」,是說田家耕作勞苦,一粥一飯來之不易。「忖己德行,全缺應代價」,是說只有「事親」、「事君」、「立身」之人才可「盡味」,否則不應追求美味。「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」,從修身養性出發,防止「三過」:「美食則貪」,「惡食則嗔」,「終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以來」。「正是良藥,為療苦形」,主張「舉箸常如服藥」。「五穀」、「五蔬」養人,魚肉養老,飲食只有得其正道才有益,否則有害。「為成道業,故受此食」。

自宋代士大夫開關注飲食之風氣後,元明清三代承襲宋人成果並不斷發展。到清代,一些士大夫把飲食生活搞得十分藝術化,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。在清初眾多的有關飲食的著作中,能夠全面體現士大夫飲食文化意識的是安徽桐城人張英的《飯有十二合說》,就是說進餐的美滿常要有十二個條件搭配才合適。歸納起來有八點:「稻」,講主食米飯的原料。優質稻米應甘香、滑溜、晶瑩、溫潤。「炊」,好飯還須烹飪得法,以朝鮮人的煮法最佳:將淘過的米放在少量水中,大火煮開,蓋好鍋蓋,再用小火把米湯燒乾,即成。這樣既保持了原湯原味,又使米的營養沒有浪費。「餚」(葷菜)、「蔬」(蔬菜),「(肉乾)」、「菹」(鹹菜)、「羹」(湯菜)五條都是講副食。張英注重實惠,反對浮華,認為通常所吃的豬、雞、魚、蝦,都有至味,不必遍求山珍海味。「茗」,飲茶是進餐中不可缺少的環節。吃飯時葷腥並進,惟賴一杯清茶滌齒漱口,利胃通腸。「時」,指進餐時間。針對名利場中之人吃了又吃的風

    上一篇:我家湘菜館各地飲食  下一篇:溫州特產三魚一蟹一蝦各地飲食